新闻中心 > 食品 > 正文

专家呼吁:“中国模式”,留给中国奶业的最后机会

2018年09月25日14:45  来源:经济日报

5034

  客观认识和充分肯定中国奶业十几年来以规模化进程为核心的发展成就,切实破解制约中国奶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分配机制障碍,是关系中国奶业能否早日走出料峭寒冬的关键所在。

  一、认清形势 —— 上下游错位冷暖两重天 化挑战为机遇任重道远

  当前我国奶业的生产能力总体保持稳定,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但面临的问题实难回避。2015年以来,每年上半年都会发生“卖奶难”的情况。据调查,奶业主产省生鲜乳限收量约占总产量的10%,奶牛养殖亏损面超过50%。近两年来,国内外原奶价格处于历史低位,导致行业利润不断向产业链下游移动,下游毛利率持续走高,上游原奶企业业绩则出现了大幅下滑。国内品质日趋优良的生乳价格持续低迷,奶企亏损连连;另一方面竞相大规模进口奶粉、液态奶的乳品加工企业赚得盆满钵满,乳业上下游错位引人深思。

  在如此困难的大背景下,中国奶业仍然取得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正在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养殖水平、生鲜乳质量和奶业集中度均大幅度提高,业已步入国际先进水平,完全具备生产一流优质乳制品的基础和条件;同时,监管监测水平也大幅度提升,奶业现行的是史上最严格的全产业链监管制度。消费市场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但消费潜能还远未获得释放。坚持供给侧改革,持续不断地推动和提升奶业消费,在促进全行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下实现企业的发展,是上下游企业共同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化挑战为机遇,是中国奶业触底腾飞的宝贵经验。继续发挥和发扬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纵使任重道远,行业的未来也会始终令人满怀希望,充满信心。

  二、正视现实——“中国模式” 是中国奶业发展的核心资产

  中国奶业历经十四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形成了以大型规模化牧场为代表,并由它们作为核心动力推动产业升级的“中国模式”。这一模式是中国奶业的核心资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奶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奶业走进新时代的支柱和生力军。

  中国的“万头牧场”存量在全球名列前茅。“万头牧场”概念在美国和欧洲并不存在,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发展和壮大起来的中国产业模式。

  首先从技术背景因素来看,我国奶业的起步基础相对薄弱,美国和欧洲等奶业发达地区都分别走过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自主知识积累和技术凝练过程,他们各具特点的发展模式是逐渐形成的。美国的牧场集约化进程方兴未艾,整合度稳步提升;欧洲的牧场精细化进程有声有色,智能化发展屡有突破。他们走的虽然是两条路线,但都是在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和沉淀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这方面恰恰是我们的短板。我们要想最快、最大限度地在养殖技术上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最安全、最可靠地拿到最多的高质量牛奶,必须借助第二产业的管理经验和人才储备,尽可能通过集约的方式,在一定规模的基础上去应用各种技术、方法和设施。中国的“万头牧场”和不同规模的大型规模化牧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其次从市场背景因素来看,我国奶业的起步环境相对特殊。我们全社会经历了高速的发展过程,但有一个关键成本居高不下,就是诚信成本。在成熟的社会形态中,作假的成本是人生的破产。奶业的诚信曾经坠落谷底,无法通过任何个人或企业的道德承诺去换取社会的认同和信任的重建,必须通过严格的工业化程序进行保证。以现代牧业、澳亚、赛科星、首农畜牧、光明荷斯坦、中地、富源等企业为代表的大型规模化养殖企业,借鉴全球经验,坚持自主创新,用工业化思路完成奶业产业模式升级,用工业化的管理手段和品控程序,证明每一滴牛奶从饲料到挤出,再到灌装、物流的安全。这一模式在奶业市场复兴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应该得到充分的肯定。

  前面我们一起回顾了“中国模式”的历史作用,那么下面我们讨论一下这一模式对行业的现实贡献。我们不妨一起看看这四组数据:

  第一组数据来自《中国奶业年鉴》。年鉴公布的2016年我国奶牛存栏为1413万头,牛奶产量3602万吨,单产为6.4吨。国家统计局公布2017年牛奶产量3545万吨,同比下降1.6%;国家统计局的数字公布之际,行业数据尚未出台,当时如果用预估的单产7吨和2016年的牛群结构比例反算,全国的总存栏量还至少保持在一千二三百万头的规模。

  第二组数据是艾格农业去年第四季度发布的:2017年9月底中国奶牛存栏量环比下降1.4%,同比下降9.4%。奶价持续低迷,越来越多的养殖者退出行业,全国奶牛养殖场户数正快速下滑。据河北省监测数据,2017年9月底河北奶牛养殖场户数3104家,同比减少了近50%。这份报告还指出,在这一轮奶价下滑过程中,除小规模散养户被淘汰出局之外,部分500头-3000头牧场也被淘汰。这份报告的结论是:目前中国奶牛实际存栏量估计在500万头左右,远低于第一组统计数据。

  第三组数据是根据《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18)》(2018年8月22日由中国奶业协会和农业农村部奶及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联合发布)进行的推算。2017年D20企业奶牛数150万头,生鲜乳收购量1545万吨,占全国的60%,因此可知全国原料奶生产量应该在2710万吨左右(按商品率95%计算)。如果全国平均单产按照7吨计算,全国成母牛总量约387万头,总存栏774万头(安成母牛群50%全群占比计算)。这个结果虽然与第一组数据的结论相差甚远,但业内诸多权威人士还是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全国成母牛存栏

  在200万头左右的大有人在,为什么呢?我们接着看第四组数据。

  第四组数据是全国畜牧总站根据对全国生鲜乳收购站的监测统计出的2018年1-6月全国累计生鲜乳产量,总计970.7万吨。第三组数据里引述了2017年D20企业奶牛数150万头、生鲜乳收购量1545万吨,推算可知D20企业平均单产10.3吨,即使不考虑任增长因素,那么D20企业2018年上半年总产量约为772.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79.58%。2018年上半年D20企业以外养殖单位贡献的生鲜乳产量合计198.2万吨,这些养殖企业如果按照8吨平均单产计算,则这部分成母牛计49.55万头。因此,对于全国成母牛总存栏不超过200万头的说法站得住脚。

  上面几组数据一一摊开后像一桶冰水,让人不禁打个冷颤。不久前成都奶业大会上还喊出了2018年实现3630吨产量的口号,再看看上半年970.7万吨的残酷现实,我们必须客观地认识到——以大型规模化牧场为代表的“中国模式”,已经成为中国奶业的最后家底。这一模式在中国牛奶的大画面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中国奶业发展的核心资产。

  高处不胜寒。近四来,全球奶业低谷震荡,中国的大型规模化牧场受到了正面的冲击和洗礼,但他们在苦苦挣扎中不放弃希望,矢志不渝,危中寻机,完成着从质上向更高一层台阶迈进的关键过程。这个过程是艰难的,也是漫长的,诸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顽疾都在由他们承担着痛苦。

  患难见真情。此时此刻,需要的是对大型规模化牧场的理解和支持,需要的是全行业、乃至全社会的爱护和帮助。当然,怀疑的声音也时有耳闻。常常有以“我早就说过”开头的慷慨陈词,痛陈中国奶业应该走什么样的路,我也“早就知道”那些声音有着各自的道理,但中国奶业的发展已经在各种各样的“早就”“高见”中走到今天这个局面,路没有办法向回看,只能抬起头来继续向前。与此同时,我们了解到的是,卡塔尔这个人口仅250多万的中东国家,去年就投资建设了不止三座万头牧场,美国印第安纳州的第一座单体设计养殖规模4500头的畜舍去年也已投入使用,全球首座存栏十万头的种养加一体化项目也即将在南美洲某发展中大国破茧而出。特别是最后一个例子,体量是现代牧业蚌埠牧场的两倍半,也是现代牧业一体化模式的升级版。因此,我们有理由对“中国模式”的未来充满信心。

  大型规模化牧场从诞生到发展的十多年,留下了一些发展中的问题需要继续完善,但是,把产业结构性问题导致的经营困境片面地归咎到企业经营层面是回避问题、转移问题、混淆视听的做法。左顾右盼,避实就虚,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有什么事谈什么事,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这才是对行业负责任的态度,也是对未来负责任的态度。十多年来,“中国模式”是在近乎荒芜的基础上走出的一条路,一条不断探索的路,一条值得中国奶业自豪的路。路,是经不起犹豫的;路,是需要养护的;路,也是需要爱护的。“中国模式”是中国奶业发展的核心资产,它来自于十多年的努力,来自于无数人的奉献。

  凝聚着每个人的力量。保护好这份资产,让这份资产继续迸发活力,中国奶业的未来才会根深叶茂。

  三、展望未来——利益分配矛盾积重难返 产业未来风险日趋显现

  这几年来,中国养牛人没有过过舒心的日子,大型规模化牧场的日子不好过。再苦的日子也能过去,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但是,如果不管牧场怎么努力,“割韭菜的”总是手疾眼快、下手利索的话,那么养牛人就难免永无天日,永远挣不到钱。这种做法,看似割的是枝叶,其实除的是中国奶业未来的根。

  我们再回到数据上看一下。

  前面提到的艾格报告中指出:2017年5月以来,中国生鲜乳产量连续下滑。9月份中国生鲜乳产量约151万吨,环比减少约2.5万吨,降幅1.7%;同比减少约5万吨,降幅3.2%。这一产量是2015年以来的最低月度产量。17年前三个季度全国生鲜乳产量约1425万吨,同比下降了约1.4%。

  与此同时,去年9月份全国乳制品产量为287万吨,环比增长8%,同比增长7%。其中,液体乳产量265万吨,环比增长9%,同比增长7%。前三季度全国乳制品产量2283万吨,同比增长2.6%;其中液体乳产量2092万吨,同比增长2.36%。

  一落一涨,缺口是如何补上的呢?

  我们只拿WMP(全脂奶粉)举个例子。仅去年9月份,中国就进口了全脂奶粉2.3万吨,进口额8021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了231%和324%。进口均价3497美元/吨,同比上涨25%。17年前三个季度,中国进口全脂奶粉39万吨,同比增长15%;进口额12.7亿美元,增长近50%。

  与进口的价量双涨局面形成反差的是,我们的奶价几年中都是低位徘徊。国际市场下降的时候,我们要尊重国际市场规律;国际市场回暖的时候,我们要尊重国内市场特色。这个特色就是生鲜乳生产企业已经基本丧失了定价权的平等地位。我们由衷地祝贺加工企业在世界奶业顶级俱乐部中占据一席之地,也真诚地祝贺他们在本土生鲜乳企业挣扎在生存线上的时候,仍然能够获得两位数的收入增长和利润增长。但国际化的发展不能以压缩本土奶源的生存空间为代价。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对行业的利害需要审慎权衡。

  春节期间曾经有过一则喜讯。2月20日,也就是正月初五,假期还未结束,农业部下属相关单位公布了生乳、巴氏杀菌乳、灭菌乳和复原乳鉴定标准四个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讨论稿。这是国家五部委去年公布的《全国奶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奶业十三五规划)以来,生乳国标修订工作首次有了明确进展,也是奶业发展进程中一次里程碑式的突破,虽然半年过去了,仍然没有看到“突破”后万众瞩目的“作为”,但这次努力仍然有诸多亮点可圈可点。

  一是新的生乳国标讨论稿中对关键指标要求有了较大的提升,而且根据国际经验将生乳分为优级、良级和合格级三个等级指标,并且规定相关产品包装上可标注所用的生乳等级。采用分级制,不但可以促进加工企业把优质奶源与一般奶源在加工产品时区分开来,避免混合使用造成浪费,还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基于奶源等级的价格上有差异的产品,培育健康的市场力量,最终引导整个奶业向优质发展,从根本上提振消费信心。

  二是对复原乳的检测指标——糠氨酸和乳果糖限值进行了规定,比如巴氏奶的糠氨酸不得超过12mg/100g蛋白质、乳果糖应低于50mg/L,如果最终完成修订,复原乳对行业健康发展的破坏性作用有望得到有效遏制。加强复原乳检测标准,并藉此规范加工企业理性使用复原乳,不但对上游奶源是个好消息,对中华民族优质奶的发展未来更是个好消息。

  三是彰显了奶业上中下游协调发展的必要性。为什么要把生乳、巴氏杀菌乳、灭菌乳、复原乳鉴定这4个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放在一起制修订?就是因为奶业本来就是一个上中下游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

  产业链,只有上中下游的标准之间有机衔接,相互融合,才能够引领奶业健康发展。所以说,4个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一起制订或修订,无论从管理上、科研上、还是协调组织上,都是历史性进步。奶业标准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把养殖、加工、消费这上中下游联系在一起,利益分配合理,实现共同发展,这才是奶业发展的光明大道。

  在高兴地看到四个标准讨论稿公布的同时,我们也热切地期盼奶业相关部委,用更有力的措施保护养殖企业的基本利益,用更有效的手段维护“中国模式”的生存权利,用更清晰的声音回应行业的呼唤。2016年的财报中,业内某著名企业在营业收入增长仅0.41%的情况下,实现了净收入21.8%的同比增长。我们是否应该对这样的“成绩”做出一些思考?在行业整体低迷的特殊历史阶段,这样的“成长”是否在过度地凭借“高端概念”透支整个消费市场的未来?这样的“成长”是否在过度地使用定价权力侵蚀本土奶源的根基?新时代的奶业,应该让优质牛奶成为消费者喝得起、离不开的必需品;新时代的奶业,应该让中国的养牛人有尊严地工作。面对市场上杀鸡取卵的短视行为,代表行业的声音应该亮出来。只有义正言辞地捍卫行业公平,中国奶业的发展之路才能坚定地走下去。

  此外,“环保问题”更是直捣大型规模化养殖企业软肋的致命一击,正在成为压垮中国奶业的最后一根稻草。中央针对“种养结合”和“振兴奶业”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基层没有得到制度化的有效落实。

  当前奶业虽有诸多不利因素,总体态势趋稳向好。奶业振兴匹夫有责,奶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之路必须坚定地探索下去。从国家战略层面对来之不易的“中国模式”予以保护和支持,已经成了刻不容缓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牢牢守住我国自有奶源的最后堡垒,才能为实现奶业的全面振兴护住根基。这是留给中国奶业的最后机会!为了能够让国家未来的几代人把奶瓶子牢牢地握在自己手里,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打造世界一流奶业而奋勇向前!

  (作者苏昊为中国农业大学“牛精英计划”校外指导教师 )


文章关键词:中国模式 奶业 责编:张钰洋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慢新闻

中国驻法国使馆委托采购口罩?官方辟谣:别上当 中国驻法国使馆委托采购口罩?官方辟谣:别上当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