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时报记者尹薇 驻上海市卫健委 潘明华)春节七天长假之后,不少人会感觉厌倦,提不起精神,上班的工作效率低,甚至有不明原因的恶心、眩晕、肠道反应、神经性厌食、焦虑、神经衰弱等症状,这就是平常说的“假期综合征”。
饮食——调结构、补水份、助发散
对此,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营养科中级营养师袁春华建议,春节假期过后饮食调养方面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疏肝解腻,宜食辛甘发散之物。具体就是要做到调结构、补水分、助发散三点。
调结构:帮身体减负
春节期间人们往往摄入过多的蛋白质和脂肪,加重了代谢负担,这也是人们易于感到“积食”的主要原因。所以,节后的饮食结构应该适当降低蛋白质摄入,并以清淡为主,让已经不堪重负的胃肠道休息调整。主食要以谷类粗粮为主,可以适量增加玉米、燕麦等杂粮,要注意增加深色蔬菜的比例,荤菜要尽量采用清蒸水煮等方式烹调。
补水份:促新陈代谢
节后饮食建议可在三餐中多选择食用粥和汤,平时也要注意多喝水,因为在节日中,往往会吃很多坚果零食,这些食物本身水分不足,易使身体处于缺水状态,此时正需补充,比如新鲜的绿叶蔬菜、水果、小米粥、阳春面等,足够的水分可加快胃肠道蠕动和新陈代谢,减轻肠胃负担。
助发散:亲近葱姜蒜
节后,可在膳食中适当增加有辛温发散作用的葱、姜、蒜、香菜等调味蔬菜,可增进食欲、助春阳,还具有杀菌防病的功效。
节后饮食调整是为了健康生活,因此应该做到按时按量,均衡搭配,清淡为主,千万不要走进“过度节食”“纯素饮食”等极端的饮食状态。
心理——调作息、恢复运动、设置缓冲期
除了饮食以外,如何尽快调整心理应对节后工作,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副主任医师陈剑华提出了三点建议。
首先,要尽快调整作息,放松大脑。快速恢复体力的最佳方法是补足睡眠,上班、上学后要做到早睡早起,起居有序。下了班,早点回家,尽量不要参加应酬或娱乐活动,避免继续亢奋,不要再熬夜。睡前洗个热水澡或泡泡脚,再喝杯热牛奶都有助于睡眠。
其次,要适度运动,缓解压力。运动不仅能缓解压力、控制体重,还能促进睡眠。可以在下班后进行自己喜欢的运动,如慢跑、游泳、跳舞、羽毛球、广场舞等,使疲劳的身体得到积极休息,更有活力地开展节后工作。
此外,节后两三天工作强度不宜过大,适当的犒劳自己。先把必要的简单的工作做完,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避免出现焦虑、抑郁等问题,给自己角色转换的缓冲期。
为此,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项思莹医师还编了一首节日健康小口诀:
管住嘴,迈开腿,长假过得舒适;
走亲戚,访好友,长假过得舒心;
看山色,观湖景,长假过得舒爽;
调身体,整作息,长假过后舒服!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日前发布春节食品专项抽检情况通告显示,共发现19批次样品不合格,其中7批次食品检出微生物污染问题,包括1批次“果园老农”牌核桃仁大肠菌群不合格。
春节将至,河南万邦国际粮油、调味品及干果市场内一片热闹,和手握大单的河南省外客商、本地经销大户一起到来的,还有越来越多的年货零购大军。
记者15日从农业农村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由于春节前大猪逐步出栏、政府储备和进口猪肉陆续投放等多重积极因素存在,不支持春节前猪肉价格进一步上涨,预计春节前后猪肉供需总体平稳。
1月9日,记者在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随着春节的临近,肉类消费逐渐进入旺季。商务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从加大储备肉投放、加强产销衔接、拓展货源渠道、扩大进口等多个方面保障春节猪肉稳供。
农业农村部介绍,去年12月全国生猪出栏量环比大幅增长14.1%,猪肉供应紧张局面有效缓和。商业、政府储备和进口增加的猪肉陆续投放,预计春节期间猪肉供需总体平稳。
商务部市场运行司副司长王斌30日说,从12月中旬开始,已陆续安排中央储备冻猪肉投放,后续将进一步加大投放力度,并指导地方和中央储备肉投放形成联动效应,“两节”期间猪肉供应将显著增加。
12月10日,专门从事国家储备糖、国家储备肉类管理的华储网发布了《关于中央储备冻猪肉投放竞价交易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农业农村部9日消息,随着国家和地方一系列恢复生猪生产政策措施的落实,近期生猪生产出现转折性积极变化,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双双探底回升,生猪价格也回落趋稳。元旦春节期间猪肉供应形势可能好于预期。
除了贴春联、放爆竹外,在古代春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全家喝屠苏酒以防瘟疫。“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代政治家王安石的《元日》诗就印证了这个习俗的普遍流行。
在总运量稳步增长的情况下,春节期间未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和严重拥堵、旅客滞留情况。今年旅游消费增长在一线城市保持了力度,中小城市增长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