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天猫“双11”各类商品进口前十名中,进口保健食品和奶粉雄霸前两位。然而昨天出炉的“2017年中国食品安全状况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检出不符合国标等要求的进口食品6631批次,同比增加117.98%,不合格批次数量也创下历史新高。
进口食品除了网上卖得俏,在线下也越来越火。在朝阳区东土城路上,两家进口商品专卖店相继开业,泰国的榴莲干、意大利的咖啡、美国的糖果,各种进口食品琳琅满目。如今,这种进口零食店在北京街头早已遍地开花,并有越来越多的趋势。
进口食品就一定是高品质的保证吗?其实,进口食品也是良莠不齐。这次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与江南大学、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院等多家研究机构联合发布的这一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进口食品贸易总额达582.8亿美元,较2016年增长25.01%。与此同时,不合格食品批次也大幅增长。
从进口不合格食品批次最多的前5位来看,素以商品质量好而闻名的日本竟然是不合格食品最多的,高达909批次,占总量的13.71%;美国525批次占7.92%,此后是韩国,有399批次,占6.02%;澳大利亚306批次,占4.61%。
整体来看,不合格食品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共涉及4216批次,占总量的63.59%。品质不合格、证书不合格、超过保质期、标签不合格、滥用食品添加剂和微生物污染是最主要的不合格原因。(记者 赵鹏)
近年来,随着进口食品数量增长,进口食品安全成为广大消费者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进口食品质量过硬吗?在保障食品安全上有哪些监管措施?消费者在选购进口食品时,要注意哪些关键信息?遇到问题产品该如何进行维权?围绕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越来越多进口食品走进国人生活。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8年十年间,我国进口食品规模以17.7%的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每年从17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口食品,品牌大约1.5万个,品种近7万个。
天猫超市里每盒16.6元的泰国椰子水10元3盒,网上售价25元一包的德国进口巧克力威化饼干10元2包,原价6元一瓶的马来西亚进口苏打水10元5瓶……这些平时售价不菲的进口食品,因为临近保质期,以意想不到的“白菜价”出售。如今,这样的临期进口食品折扣店正在京城悄然兴起。
没有进货票据、进口食品以假充真,这样的销售行为将被严打。近日,哈市市场监管局启动了流通环节俄罗斯进口食品专项整治,严厉打击俄罗斯食品销售中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市场监管部门要求,全市俄罗斯食品经营者应在店内张贴“进口食品销售承诺书”,接受社会监督。
进口食品被包装成能治百病的保健品,还有治疗功能?3月13日,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通报了该案的最新进展,深圳康美信国际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推销其所经营的食品具有疾病治疗功能,涉嫌违反《食品安全法》《广告法》,将面临10万至200万元罚款。
作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组委会系列活动之一,中国进口食品首届行业峰会昨天举行并发布《2018 年度中国进口食品行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