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公筷公勺、分餐进食,这些安全用餐举措不是小事,而是降低公共卫生安全风险、提高食品安全治理能力的必要手段。餐饮企业、单位食堂等各类经营主体均守土有责,应积极响应有关部门的倡议,当好排头兵,让公筷、公勺成为餐桌标配。有关市场监管部门也应认真考虑是否可以出台具有强制性的一些举措,加强公筷公勺及分餐的推广和执行,逐步建立健康文明的餐饮和生活方式。
“公筷公勺摆上桌,分餐进食好处多。”日前,首都文明办联合北京市卫健委发出一系列文明生活倡议,其中包括推广使用公筷公勺、分餐进食等倡议。同在一座城,共爱一个家,疫情当前,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守护平安的妙药良方,有关倡议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认同。
中国人的饮食方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进程。很长时间以来,围桌共食已成为普遍习惯,也是一种文化符号。筷子是传统饮食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符号,逢年过节亲朋好友聚会,许多人都习惯以彼此夹菜的方式表达情感。围桌共食中来回“穿梭”着筷子,这种场景虽然传递着情谊,但却极大增加了病菌传播的风险。
早在2003年非典暴发期间,钟南山院士就呼吁过使用公筷,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钟南山院士再次强调使用公筷及家庭卫生消毒的重要性。调查发现,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很多感染者是通过聚餐或密切接触感染,感染人群往往是整个家庭、整个家族或聚集朋友群,共餐、合餐等传统进餐饮食习惯是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的重要推手。
使用公筷公勺、分餐进食,这些安全用餐举措不是小事,而是降低公共卫生安全风险、提高食品安全治理能力的必要手段。围桌共食、不用公筷的就餐方式,为病毒传播提供了便捷途径,对人民健康造成很大威胁。围桌共食这种看似亲密无间的饮食方式,在平时也隐藏着很大的健康隐患。幽门螺旋杆菌、流感病毒、乙肝病毒、手足口病等,都能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交叉感染。研究表明,家庭中如有乙肝病毒携带者,合餐导致的感染率高达42%,而分餐的感染率只有17%。
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提倡的卫生习惯,也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与此同时,当前推广公筷公勺、分餐进食的社会呼声再起,“舌尖上的防疫战”已引起各界高度重视,一场“餐桌革命”亟待推行。
使用公筷公勺、推广分餐进食,不能再仅是说说而已了。上世纪90年代甲肝流行期间,一些城市曾经兴起过一阵公筷热潮,之后就不了了之了。十多年前钟南山院士发出过“餐桌革命”的呼吁,提倡在家庭中也要使用公筷,这些好习惯在非典时期也一度流行,但最终因人们的“健忘”而再次退潮。这一次,包括北京在内的许多省市都已行动起来,各地相继发布倡议书和行动方案,引导人们使用公筷公勺取餐,推行大型聚餐分餐进食。全民抗疫也是凝聚社会共识、重塑文明习惯的契机,摒除“一双筷子吃天下”的旧习,这一次我们是认真的。
首都北京有责任引领风气之先。北京作为一个拥有2100多万常住人口的大都市,餐饮服务业高度发达,各类餐饮门店逾7.5万个。从卫生防疫的角度看,每一次公共聚餐都是病毒传播的机会。餐饮企业、单位食堂等各类经营主体均守土有责,应积极响应有关部门的倡议,当好排头兵,让公筷、公勺成为餐桌标配。同时,有关市场监管部门也应认真考虑是否可以出台具有强制性的一些举措,加强公筷公勺及分餐的推广和执行,逐步建立健康文明的餐饮和生活方式。
多一双公筷、一个公勺,多一份放心安心。公筷、公勺用起来,分餐进食搞起来,这些文明小节将为广大市民的健康提供更全面的安全保障。每一位市民都可以从自己做起,通过每个人的努力,让“公筷意识”深入人心,让“分餐进食”成为文明标配,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彻底打赢这场抗疫阻击战。
全面推行公筷公勺、停止承办酒席宴会等群体性聚餐活动、每个包间限开一桌……近日,由市商务局制定的疫情期间餐饮服务单位经营服务指引4.0版正式对外发布,进一步明确了餐饮服务单位的防控标准,根据指引要求,体温正常且“北京健康宝”状态为“未见异常”者方可进入餐厅就餐。
有研究显示,人群中食源性感染的发生率在不断增加。而“共餐共食”,为细菌和病毒提供了进入人体的可趁之机。抵挡可经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的新冠病毒,分餐制可谓一道健康屏障。
“太有文艺范了!”木质、树脂、银质、大漆和手绘款,由手工匠人制作的各式筷子和勺子陈列摆放在上海浦东唐镇文化创艺中心内的文智工坊创意体验中心。
新冠肺炎疫情下,餐饮卫生再次成为社会热点话题。近日,北京、上海、江苏、四川、广西等地,以倡议书、海报、歌曲短视频等形式呼吁人们使用“公筷”就餐。
随着复工企业增多,餐饮企业堂食近期在逐步回暖,不少连锁餐馆、快餐店等陆续恢复堂食营业。如何避免人群在脱下口罩就餐的过程中发生交叉感染,成为不少餐馆的防控重点。
泰州市人民政府消息,近日,江苏省泰州市正式发布《公勺公筷使用规范》地方标准,系全国首个关于公勺公筷使用的地方性标准。